昆山古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镇奇谭

古镇奇谭

广东这里藏着个千年岭南古镇原来有数不尽的威水史

昆山古镇有多少公里路程2024-04-28古镇奇谭练塘古镇桥
梅口古镇,练塘古镇桥,襄安镇古镇,梅州松口镇火船码头上,饱经风雨的船墩、光滑的石阶与一组雕塑在风雨中矗立。凝望着雕塑,身边的梅安徽南屏古镇水奔流不息,仿佛回到了客家人举族南迁开发岭南、开拓两洋(古镇

广东这里藏着个千年岭南古镇原来有数不尽的威水史

   梅州松口镇火船码头上,饱经风雨的船墩、光滑的石阶与一组雕塑在风雨中矗立。

   凝望着雕塑,身边的梅安徽南屏古镇水奔流不息,仿佛回到了客家人举族南迁开发岭南、开拓两洋(古镇灯饰展会)的艰辛岁月。

   松口成为集镇,迄今已约有1200年历史;而出土的文物显示,四五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南越王赵佗统御岭南时,这一带的主户是畲族人,故称为“东畲寨”;东汉、三国、两晋时,这里改称作梅口义安围,如今松口溪南仍可见“义安围”遗址。

   唐代便有汉人南迁开发松口。唐末黄巢安徽定远古镇义后,不少中原百姓由闽迁粤,始居于此地。五代南汉的乾和三年(萍水窑古镇),这里因梅溪(江)而被称为梅口镇,至今已逾千年。

   后人认为,此地与闽之汀州接壤,松源河在此注入梅江,因此改称为松口镇。另一说法认为,此地有松柏圩和溪口圩,后合称为松口。松口镇故而有岭南四大古镇之一的美誉。

   先民发现,松口地处岭南偏远山区,远离各朝政治中心,受战争的影响较小;且这里地处闽粤赣三省交汇处,梅江与松源河交汇于此,可通达汀江与韩江,有天然的水运优势,是“上州(峨宝古镇)下府(堰阳古镇)”的必经之地。慢慢地,此地居民越来越多。

   宋末元初,来自福建的汉人再次大量迁入,先民带来了先进文化和农耕技术,耕读传家,松口镇变得更加繁华,渐渐形成了“百姓杂居”的奇特景象。据19年的户籍册统计,松口全镇1万多人口中,有120多个姓氏,全国罕见,松口镇因此被喻为“姓氏博物馆”。

   松口至今还流传着一句旧时14姓旺族姓氏的顺口溜:“黄芦圩古镇高西塘古镇天气古镇低价团土城古镇天气预报长沙桐溪古镇美食瓦屋山古镇,彝人古镇简介起沈阳历史古镇古镇楼梯道海窝子古镇晚上古镇低价团郫县惠里古镇。”即为“钟(椿)、高、刘(楼)、彭(棚)、何(好)、廖(嬲)、梁(凉),卓f4b捉f5b、许f4b起f5b、罗f4b锣f5b、古f4b鼓f5b、徐f4b齐f5b、董f4b咚f5b、程f4b喳f5b”。

   松口镇是粤赣闽客侨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和客家人“印度洋之路”k22港。火船码头上走向南洋的众多男子中,最早的是卓姓族人。据《梅口古镇》记载,宋景炎年间,文天祥率领勤王之师抵达梅州,在梅州组织义兵抗元,松口镇仅卓姓就有0人响应。崖山海战失利,卓姓无一人降元,仅有卓谋等10余人幸存。

   他们伐木架舟,南渡到婆罗洲今印尼加里曼丹、文莱、马来西亚沙巴、沙捞越定居。卓谋等人成为松口乃至梅县最早的华侨,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上从此多了客家人向海外迁徙的身影。

   《梅口古镇》记载,多数人取道松口,从松口码头上船,沿梅江,转韩江,直达潮州柘林港或汕头港,再乘木船、舢板、帆船、“大眼鸡”商船等,漂越太平洋、印度洋,近者到达东南亚,远的到达非洲南部,形成一条下南洋古道。

   这是因为梅州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明末以后,客家地区人口大量增加,地狭人稠的矛盾日益突出,聚集于粤闽赣山区的客家先民,为了谋求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无奈背井离乡,形成客家人“丁满十六出南洋”的传统。

   19世纪年代起,东南亚开埠,急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这时国内恰逢太平天国运动兵败梅州,太平军中不少松口人纷纷去往南洋。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廷解除“华侨海禁”后,客家人把“下南洋”移民潮推向高峰。部分家族甚至有不成文规定,家里除了一个男丁留守外,均要下出南洋闯荡。

   下南洋路漫漫,海上漂泊多时,客侨必带一种叫作“企炉饼”的小吃。企炉饼外形大致与北方大饼相似,一口下去甜而不腻且有芝麻香。企炉饼的特点是耐保存,不仅助客家先民南迁,又滋养客侨下南洋。企炉饼是松口人最喜爱的食品,海外游子最忘不了的味道。

   松口镇人梁沐省所在村共户人家,其中多户均有男丁出南洋谋生。他的养父曾到印尼打拼。客家男人在海外的奋斗没有归期,“远别是少年,归来已白发”。人一旦离开火船码头,登船远去,矗立在梅江与松源河汇合处不远的元魁塔,就成为客侨背井离乡的望乡塔,燃起对亲人无限的思念。

   渐渐地,松口名气越来越大,在梅州首屈一指。彼时松口码头成为广东第二大的内河港,水陆交通发达,松口人对海外通邮、通航、通商均不用经过当时的古镇马梦华州,海外信件的信封上只要写明“中国汕头松口转某村某人”,便可经汕头港直转松口,因此形成了“自古松口不认f4b嘉应f5b州”的俗谚。

   站在松口火船码头,拾级而上,人们抬头可见一座保存完好的五层连券式外廊骑楼,:外墙米黄色,前有5根朱红色柱子,上有雅致大方的彩塑栏板、哥特式飘檐,4层阳台前挂着“松江大酒店”招牌,3层阳台保留着“HOTEL TSUNGKIANG”英文字样。

   在这里,众多客侨度过了背井离乡前的最后一晚,这里也是客侨回家光宗耀祖的k21落脚地。松江大酒店由松口镇客侨廖子君于19年建成,当年曾有200多个床位,还有休闲娱乐、商务洽谈场所,是那时客家地区最早、、最豪华的酒店,松口镇的繁华可见一斑。无数客籍华侨坐火船下汕头出南洋,或由南洋回国探亲时,都要在松江大酒店住上一宿。

   松江大酒店现已不复当年用途,变身华侨文史实物馆,展出数千件展品,主要包括侨批、侨信、华侨从外国带回来的家具、日常用品、工艺品等,成为人们了解百年前梅州华侨民俗的窗口。

   站在松江大酒店门口左右张望,人们可清晰看到古镇与海上丝绸之路千丝万缕联系的痕迹。仅容两辆车相对开的街道沿江延伸,两边骑楼对开而建,泰丰行、广合祥、企炉饼……墙上斑驳的痕迹仍有往昔银行、粮油铺的记号;骑楼楼面上清晰可见雕刻着充满南洋风情的灰塑几何图案,映照着古镇昔日的繁华,日看千帆过,夜看万盏灯。

   松江大酒店所在的这条街道始建于明末,名叫繁荣路。路如其名,其诞生是因为梅东桥下沿江一带便于货运,人来货往,异常繁华,繁荣路便成了街名。

   清末民初,松口镇着手整顿街区,此时华侨纷纷回国投资,他们采用洋为中用和中西合璧的理念建设骑楼。其中,华侨廖舫州、钟成材等投资建欧陆南洋风格的骑楼店铺,是那个时期的代表。富裕的客侨多从海外购进钢筋水泥等材料,聘请k21、工程师负责建造,出现巴洛克装饰风格的骑楼,这在内陆侨乡中不可多得。

   繁荣路两旁陆续建成骑楼共0多间,有400多间沿着梅江而建。骑楼中汇集了众多机构及各种商铺,商贾如云,繁华的街道有“不夜城”“小香港”之称。

   繁荣路之外,归国客侨又在中山路、和平西路、和平东路等建设骑楼;繁华路北侧的世德新街则保留着小街小巷、石板地,基本上是明清风格街道。由此数条街道勾勒出曲折起伏的古镇轮廓。

   古镇上,既有古朴的木板铺面,又有南洋风格的灰塑骑楼,连片古街既中西合璧又富有变化,这些骑楼是客侨建设家乡的见证。客家人即便在海外落地生根,最牵挂的依然是家乡。

   11年,梅州f4b古镇k22租房信息f5b大旱失收,长期供应梅州的潮州和江西亦米源短缺,米价暴涨。清末外交家、教育家、梅州八贤之一的黄遵宪发起运米公所,在惠山古镇天气预报总部,筹款将东南亚大米源源不断运往梅州,一度松口米商所办之米甚至滞销,大大缓解了梅州的灾情。

   得开放风气之先的松口镇是孙中山发动革命策源地之一。松口籍同盟会会员共人,30多名松口体育学堂的师生参加了广州黄花岗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就有松口志士。

   18年5月,孙中山专门到松口公学f4b古镇灯具网f5b对四百多名师生演讲,鼓励大家关心国家大事,建立强大的国家。

   孙中山还到访过松口镇的客家围龙屋承德楼,探望梁密庵等老同盟会会员。11年,孙中山策划广州起义前夕亟需用款,梁密庵瞒着父亲一次性将巨款5万荷盾f4b禾里古镇f5b寄回国内支援革命。梁密庵怕父亲责骂而离家。其父派人将他找回,问明原委后,不但不责备,还高兴地说,“我也寄回了一笔钱”。

   12年,孙中山还曾亲笔题字“博爱”,表彰松口镇的张榕轩、张耀轩兄弟。张榕轩来自松口镇南下村的干荫堂,经数十年打拼,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侨商。他和弟弟张耀轩投资兴建了清末k22条华侨商办铁路-k22潮汕铁路。

   自辛亥革命以来,梅州涌现出5名将军,元帅也是出自梅州。许许多多铮铮铁骨男儿从这里走上抗日疆场。梅州还诞生了逾0名大学校长,书香氤氲传遍九州……

   在松口镇客侨眼中,家国、亲人重如泰山。“番邦赚钱唐山使”是客侨下南洋的夙愿。打拼有成,客侨把侨汇源源不断寄回家乡。松口成侨批f4b留古镇f5b流转的枢纽,鸿雁传情。

   19年前,梅州正式挂牌的侨批局有家,松口私办的钱庄有泗源庄、泰生、广隆、昌源、均和、广通等商号,办理国内外的汇兑业务。在松口,每年流入银元达数万元之巨,逾九成住户家里有华侨,依靠侨汇补助生活。

   19年梅州侨汇达5万美元,19年达3万美元。20世纪年代,侨汇业务由银行接办。

   松口客家人坚韧拼搏的精神一直在赓续。改革开放后,松口华侨、侨属又投资兴办松香厂、水电站、华侨戏院、毛织加工厂、大理石厂、水泥厂等一批实业。松口侨胞、港澳台胞纷纷捐资家乡公益建设,涉及教育、医疗卫生和道路桥梁、河堤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各项捐资中尤以教育捐资数额,更使松口人崇文重教的传统发扬光大。松口独秀粤东,华侨功不可没。

   伴随着国内经济的腾飞,梅州陆梅口古镇形成,松口镇渐渐宁静下来。松口盛产的沙田柚成为乡村梅口古镇红,吸引海内外游子品尝。

   过了打拼年龄,不少客侨落叶归根回到松口镇,重听动人乡音,回味儿时的味道。繁荣路建筑虽旧,但居民衣着光鲜,笑容可掬,都注重穿着,有南洋之风,过着闲适的生活。

   客家山歌有“自古山歌松口出”一说f4b广州黄姚古镇f5b,这是松口镇最有代表性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过骑楼斑驳的老街,顿觉时光慢了下来。侧耳倾听,一座骑楼中传来悠扬的汉剧之声,与婉转动听的客家山歌一唱一和,听上去十分和谐。

   松口镇作为粤赣闽客侨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之一,客侨在此开辟的下南洋古道与如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其中一段高度相符。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组长、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表示,松口是客家人“印度洋之路的k22港”,这一历史地位放在国家推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意义尤为重大。

   如今,松口镇成立古镇保护开发指挥部,聘请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松口镇滨江古街保护修缮提升方案、《梅口古镇》等,计划盘活连片骑楼、火船码头、松江大酒店、移民广场、元魁塔等历史景点,重新唤起客家人下南洋的记忆,再现“日看千帆过,夜观万盏灯”的昔日“小香港”的繁华,让广大游子回来重拾乡愁记忆。

   客侨从松口镇出发下南洋,参与对印度洋岛屿的开发,成为世界的传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这一情况,于2013年10月13日在松口镇建成中国移民纪念广场,广场旁一建筑上“中国松口”四个大字异常醒目。

   广场上矗立着移民纪念碑,上有名为《梅口古镇》的主题雕塑,由梅州籍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何柏俊设计,以榕树的抽象造型托起地球,7只和平鸽代表七大洲,展现散布全球的客家民系。

   中国移民纪念广场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印度洋之路”项目之一,是中国大陆k22的移民纪念项目。选择在松口镇建设移民纪念碑,充分体现联合国对海外华人在特定背景下迁徙历史的高度重视,是对梅州市,尤其是松口镇,作为客家人移居海外原乡的纪念和印证,它不仅是一个标志性的纪念建筑,更是海外华人寻根溯源的象征。

   广州资深传媒人、知名学者饶原生也是前往松口寻根的众人之一。他深情地回忆道:“距今0年前,先祖从福建上杭迁至松口铜琶村开基。祖籍客家的我,到了父辈那代,不是读书进省城就是经商下南洋,总在客途。父亲走的是读书之路,所以我才在广州出生,延续姓氏。如果说,每一个人都有缘于文化情结所依恋的吾土吾乡,我想父亲定会选择梅县松口。”

   前来寻根的还有海外名人政要。2014年,泰国前总理英拉曾到松口镇梅教村儒林第探亲寻祖,她的哥哥更是来了两次,颇为引人注目。

   走读品味老城市新活力,高端文化沙龙、CITYWALK、古代宴会音乐会体验……统统安排!